在近代上海,风起云涌,各路英才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其中,清末民初著名的外交家、我国第一位法学博士伍廷芳便是其中之一。20世纪初,伍廷芳居住在上海的静安区,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区域,尤其是陕西北路和江宁路一带,成为了他主要的活动舞台。他的住所“观渡庐”和他亲自出资建设的“太平花园”,成为了这一带的地标性建筑。今天,我们聚焦在观渡庐,这座自1910年建成至今,已经历百年风雨的老宅。
作为观渡庐的首任主人,伍廷芳不仅亲自为它命名为“观渡庐”,还自称“观渡庐老人”。这座建筑外观独特,位于江宁路与北京西路交汇处,虽然周围是众多老旧建筑,但观渡庐一眼便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座建筑的设计来自新瑞和洋行,这家洋行在上海有不少经典建筑作品,诸如礼查饭店(现证券博物馆)、德律风公司大楼以及太古洋行大楼等,皆是出自他们之手。
展开剩余76%尽管经过了多次修缮和私搭乱建,观渡庐的主体结构依旧可见其昔日的优雅风貌。这座建筑以其典型的外廊式设计,采用清水红砖,呈现出浓厚的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大楼的外观三段式布局不对称,东侧是一座模仿中世纪城堡风格的六边形塔楼,塔顶原本有装饰性的尖顶,后来被削平,显得有些遗憾。中央立面的三角形凸出部位,上面是精致的三角形石雕,配合拱形窗楣和石柱装饰,展现了建筑的独特气质。西侧则是带有三角形挂瓦陡坡屋顶的设计,每一部分都展现了不同的细节,别具匠心。
时光倒流至111年前,观渡庐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风云变幻。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清朝政权动摇。伍廷芳作为南方11省的代表,与清政府的唐绍仪在上海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南北议和”。最初的议题围绕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展开,但随着清朝摇摇欲坠,议和的焦点逐渐转向了如何善后。在这一过程中,双方最终达成共识,确认中国应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并在事实上确立了清帝退位、召开国民会议等重要决策。虽然正式的议事地点是在南京路,但多次磋商、争执、博弈、和解却都发生在这座老宅中。由此可见,观渡庐曾是中国封建王朝终结的见证者,它承载了那个历史转折点的重大意义。
随着历史的推进,观渡庐也迎来了不同的主人。伍廷芳去世后,大约在1943年,伍廷芳的儿子伍朝枢将这栋住宅转让给了大新烟草公司,成为观渡庐的第二任主人。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公司曾推出了以水浒108将为主题的香烟卡,成为当时的流行趋势,至今一些香烟品牌仍在市场上流通,并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到了40年代中后期,观渡庐又易手于民族企业家丁熊照创办的汇明电池厂,成为第三任主人。丁熊照凭借“大无畏”品牌的干电池,在当时外资品牌占据市场的情况下成功崭露头角,甚至将产品销往海外。今天,观渡庐里仍有不少电池厂的老员工及其后代居住在此。
经历了数次变迁,观渡庐逐渐沾染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了典型的海派生活场景。晴朗的日子里,窗台上常常晾晒着五颜六色的“万国旗”,这里不仅是游客参观的热点,也曾作为电视剧《蜗居》的拍摄地。观渡庐的入口位于建筑的东侧,依然保留着典型的外廊设计,细腻的雕花大门和精美的马赛克花纹地砖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观渡庐内部的景象已经变得相当简陋。走廊里堆满了各家各户的杂物,光线昏暗,老旧的地板在行走时发出嘎吱声。相比之下,那些精美的雕花木楼梯和彩色玻璃窗显得格外突兀。每一处雕花工艺,都是当年工匠们纯手工完成的,现在的仿古建筑中已难得见到如此精湛的技艺。
当我们走进这座建筑时,常常能看到一些居民在这里忙碌,炒菜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周围则是那些保存完好的拱门、立柱和砖雕等细节。虽然这里已经经历了多次风云变幻,但站在这座华丽而破旧的楼厅里,依然能感受到它曾经的风采和历史的厚重感。岁月的痕迹,光辉与沧桑交织在这座老宅的每一寸空间里,仿佛是建筑本身的氧化层,见证了中国百年风云的变迁。
发布于:天津市杠杠配资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