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北碚医院(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成功为一位“镜面心”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实施了“房颤射频消融术+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经过精准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目前已康复出院。作为率先在重庆北部地区开展该项技术的医院,标志着医院在复杂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
\n38岁的邓女士因“反复心悸3年”入院。经检查发现,患者不仅心脏位于右侧胸腔,心房、心室及大血管也呈镜像排列,甚至肝、脾等器官位置与常人完全相反。
\n邓女士的病情极为复杂,她曾接受过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室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置换),如今又遭遇了严重心律失常的威胁。由于心脏位置的特殊性,所有解剖标志和血管路径呈镜像反转,常规治疗方案难以奏效,手术风险极高。
\n邓女士入院时的心电图。图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北碚医院
\n患者心脏位于右侧,这种特殊的解剖结构要求主刀医师必须完全逆转常规手术操作习惯,将穿刺路径、电极定位等步骤进行“180度”大翻转,在具备扎实心脏解剖学理论基础和丰富手术经验的同时,还需对影像学特征保持高度敏感性,任何细微的操作偏差都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n面对这一复杂病例,心血管内科团队在详尽的术前讨论和评估基础上制定了严密的手术方案,针对术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出了充分预判。
\n术中,心血管内科曹华主任医师通过carto3三维标测系统,克服“镜面心”带来的操作困难,精准标测消融靶点电位,成功为患者实施了右房中间隔手术切口处至三尖瓣瓣环线性消融术。
\n消融术后,邓女士心电图。图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北碚医院
\n消融术后,邓女士虽然房颤得到控制,但她又出现了严重的心动过缓,心脏最长停跳达3秒。面对“快慢交替”的危重病情,心血管内科团队迅速反应,果断决定为其实施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在心血管内科主任徐中林带领下,团队借助锁骨下静脉造影技术精准导航,在镜像心脏中仔细辨识毗邻结构,将起搏电极顺利植入右心房和右心室,术后各项参数测试均达理想状态,邓女士心律重归平稳。
\n起搏器植入术后心电图。图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北碚医院
\n术后第5天,邓女士的心律稳定,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缓解,起搏器工作良好,现已顺利出院。
\n此次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开展,展现了该院处理复杂心血管疾病的技术实力,未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北碚医院将持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助力更多特殊心血管疾病患者重获“心”生。
\n徐中林表示,像邓女士这样的“镜面心”患者需要定期接受医疗检查以监测心脏的状况,如果出现频繁心悸、头晕等,可能是心律失常的信号,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资讯)
\n(文/王艳)
\n原标题:创造“心”奇迹!重医附属北碚医院心血管内科为罕见“镜面心”患者成功实施房颤射频消融术+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术
杠杠配资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