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呼伦贝尔具有多民族聚居的独特地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生动展现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的典型地域,为博物馆与非遗的融和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2025年第二期《北疆文化研究》刊发《非遗活态保护与博物馆传播的张力与融和——以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为例》一文,探索提出博物馆与非遗的融和不仅体现了二者在保护理念与实践中的张力与协同,更通过创新展示手段与活态保护模式,为探索非遗保护的新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平台特转载此文,以飨读者。
《非遗活态保护与博物馆传播的张力与融和
——以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为例》
(二)非遗进博物馆:多元协同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机构,通过多方协作的方式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其中非遗和博物馆项目就是典型案例。该项目由创意欧洲、弗拉芒政府和瑞士联邦文化总局共同资助,致力于推动博物馆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其组织架构具有显著的国际化特征,五个核心合作伙伴包括比利时非物质遗产工作坊、荷兰非物质遗产中心、意大利博物馆协会、瑞士博物馆协会和法国文化遗产中心,其中四个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非政府组织;该项目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不仅与国际博物协会、欧洲博物馆组织网络保持密切合作,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公约的非政府组织论坛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从2017年至2020年,通过一系列论坛、活动、研讨会以及出版物,IMP项目成功地将非遗与博物馆的保护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框架方面,非遗和博物馆项目创造性地运用了“接触区”和“第三空间”概念。其中,“接触区”概念最初用于描述不对称权力关系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项目将其发展为强调博物馆与非遗实践者之间平等对话与合作的理论工具,着重于建立跨文化交流的持续性关系。而“第三空间”理论则为博物馆与非遗的互动提供了创新性的实践框架,这一空间不仅能够突破传统界限,还能在搁置历史构成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权威结构。这就促进了博物馆与非遗实践者得以在动态的创新空间中共同创造和分享知识,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遗和博物馆项目模式的特点在于:第一,实现了从地方到区域再到国际的多层次联动;第二,构建了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协同机制;第三,推动了博物馆与非遗实践者的双向创新。在本土实践中,呼伦贝尔地区的博物馆也开展了富有特色的非遗保护实践。呼伦贝尔博物院构建了多元化的合作网络,包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呼伦贝尔学院等学术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学术研究与非遗保护的结合。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还与扎兰屯博物馆合作举办了宣传教育活动。此外,历史博物馆与呼伦贝尔学院联合举办了“非遗知多少——呼伦贝尔非遗项目体验活动”。这种合作模式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在博物馆方面,形成了以呼伦贝尔博物院为核心的区域性合作网络;在非遗保护方面,则主要依托高校资源开展深度合作。这种实践不仅丰富了非遗保护的地方经验,也为博物馆与非遗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剩余72%(三)非遗进博物馆:非正规教育
非遗在博物馆中的非正规教育实践,因其教育形式和对象的多样性而备受关注。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为公众提供了深入了解非遗的机会,还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葡萄牙的公共博物馆法朵博物馆,还是西班牙的私人博物馆佛拉明戈舞蹈博物馆,都在非遗教育传承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法朵和佛拉明戈舞蹈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这两个博物馆都采用了“博物馆十学校”的协同教育模式,将博物馆打造为知识分享的开放空间。具体而言,法朵博物馆的教育活动由专业从业者主导,通过法朵历史讲座、演唱工作坊等形式,使参与者深入理解这一文化遗产;佛拉明戈舞蹈博物馆则充分发挥社区力量,由佛拉明戈社区成员策划展览,并由专业表演者主导舞蹈课程和互动音乐环节。
此外,田野学校的教育理念也为非遗和博物馆专业人才的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泰国自2009年起持续举办了非遗与博物馆田野学校,由诗琳通人类学中心主办,获得亚洲遗产管理学院、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研究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公室的支持。作为当地博物馆研究与发展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田野学校通过为期两周的密集培训,采用课堂讲座、专题讨论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为东南亚地区培养文化遗产专业人才。这种教育模式特别强调田野实践的重要性,并突出社区参与在非遗保护中的核心地位。
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开展了富有特色的非遗非正规教育实践。博物馆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将非遗知识传播与公众教育紧密结合。例如,“非遗知多少——呼伦贝尔非遗项目体验活动”通过互动体验的形式,让参观者深入了解呼伦贝尔地区的非遗;“跨境研学游”则通过文化交流活动,拓宽了公众的视野。此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中的“桦树皮制作技艺”研修班学员来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技艺水平。在国庆节期间,博物馆还通过“合欢扇”活动,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将非遗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同时,达斡尔族哈尼卡制作系列社教活动和“非遗在身边”活动,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讲解和演示。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教育内容,也为非遗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因此,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的非正规教育活动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特色,既涵盖了面向公众的普及性教育,又注重专业人才的技能提升,同时还巧妙地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形成了层次丰富、功能多样的教育模式。
三、非遗活态保护与博物馆融和的思考
(一)坚持非遗的活态性
博物馆的非遗保护实践中,如何保持非遗的活态性是一个核心议题。过分依赖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方式虽然能够凸显非遗的历史价值和科学意义,却难以充分展现其作为活态文化的核心特性。这种静态化的展示方式容易忽视非遗的传承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博物馆需要在展示中突破物质化的局限,探索更加动态和多元的呈现方式,注重社区参与、动态传承和数字化创新,以实现非遗的可持续保护与活态传承。
非遗的核心在于其动态传承与社区参与,博物馆应将其与社区的实践、传承人的技艺以及文化的动态演变紧密结合。通过展示非遗的传承过程、社区参与和当代创新,博物馆不仅能够帮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还能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促进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社区、群体和个人是非遗保护的主体,博物馆应通过开放和包容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参与。具体实践中,博物馆可以与遗产社区和传承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尊重社区的自主性和参与权,共同制定保护和传承策略。此外,博物馆还应通过展览、讲座、研讨会和培训等多种形式,为社区提供参与平台,确保他们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社区成员的深度参与,增强展览的教育功能和文化深度。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展览的互动性和教育价值,还能确保非遗的活态传承。
在数字化时代,智慧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为非遗的活态保护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人与技术的交互,博物馆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向观众生动展示非遗的文化内涵;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增强观众的沉浸感,使其更深入地体验非遗的文化氛围;通过人与人的交互,促进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形成文化共享的社区空间。此外,博物馆应充分利用信息和传播技术,传播非遗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注重其过程和演变。这种数字化与智慧化的实践,不仅为非遗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博物馆的功能拓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使非遗在博物馆中得以动态保存和活态传承。
(二)结合非遗的地方性
非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而博物馆作为文化展示与传承的重要平台,往往以本地文化为核心进行展示与诠释。因此,地方非遗资源与博物馆的深度融和,必须立足于本地的地方特色,才能实现稳步而有效的融和。
呼伦贝尔的非遗资源具有多民族交融、游牧文化传承等独特的地域特征,同时呼伦贝尔地区也拥有丰富的博物馆群资源。以充分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和博物馆实际条件为基础,将非遗与博物馆有机结合,不仅能有效展示和传承地域文化,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经验。在地方融和的基础上,基于地方特点探索多方协作的路径,是非遗与博物馆协同发展的关键。通过协同合作,可以将不同利益相关者聚集在一起,共同创新和开发非遗资源,推动环境保护、社会凝聚力和经济发展等多重目标的实现。这种协作模式不仅能够丰富非遗保护的主题,还能促进跨学科合作与跨区域交流,形成多元化的保护网络。
中国民俗学会与美国民俗学会在北京联合举办的第七届中美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主题为“博物馆民俗与遗产研究的协作工作”,正是这种多方协作的典型案例。论坛强调了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展示了国际合作在促进文化理解与交流中的价值,通过这种跨国的学术交流与实践合作,博物馆不仅能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还能将本土非遗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通过地方特色与国际视野的结合,非遗与博物馆的合作将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三)加强能力建设
非遗与博物馆的深度结合需要坚实的能力建设作为支撑。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层面和领域的协同推进,而非遗和博物馆的融和更应该注重能力建设,以确保双方在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工作人员和非遗相关的社区群体及个人的能力建设尤为重要。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深入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传承方式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以便更好地策划展览、开展教育活动,并为非遗保护提供专业支持。博物馆工作人员对非遗的内涵、特点、相关政策文件的不充分理解很可能导致非遗进博物馆的偏差和失败。数字化保护与记录同样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要求博物馆专家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专业能力,特别是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博物馆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系统记录和保存,建立数据库和虚拟展览,为非遗的长期保护和传播提供技术支持。与此同时,非遗传承人和社区群体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技艺水平、文化素养和传承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博物馆展示和教育的要求,确保非遗在博物馆环境中得以活态传承。此外,博物馆的研究与学术支持可以成为非遗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博物馆可以开展非遗相关的学术研究,为非遗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博物馆应积极与社区合作,鼓励公众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活动,增强社会对非遗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结语
非遗与博物馆的深度融和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路径,更是当代文化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呼伦贝尔地区的实践表明,地方非遗资源与博物馆的结合能够有效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播,为区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社区参与、多元协同和非正规教育等多种形式,博物馆正在承担新的角色与责任,从传统的“文化守护者”转变为“文化创新者”和“社会联结者”。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博物馆对非遗的展示与传播上,更体现在其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重要空间的功能拓展中。然而,非遗与博物馆的融和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找到静态展示与动态传承之间的平衡、确保社区与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非遗的活态保护、博物馆和旅游融和的非遗保护都是未来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此外,非遗与博物馆的融和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以构建更加完善的能力建设体系。只有在多方协作的基础上,非遗与博物馆的融和才能真正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构建更加包容与多元的社会文化生态。
(作者:白娜仁 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
发布于:北京市杠杠配资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