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九月底去了纽约联合国大会。韩国现在是安理会轮值主席。他在首尔接受了BBC采访,谈了些半岛局势和中美俄关系。
他建议美朝重新谈核问题。朝鲜可以先冻结核武器生产,不一定非要彻底销毁。
世界正在分裂成两个阵营。韩国这个位置有点危险。
中俄朝走得太近,韩国很难办。
朝鲜或许可以冻结核武器生产
六月上任后,李在明政府想和朝鲜建立和平关系。他告诉BBC正在尽力修复信任,比如已经停了向朝鲜传输广播节目。
他说这些广播没什么实际效果。激怒朝鲜的成本太高,不值得。
重要的是恢复两国之间的信任。特别是前政府对朝鲜的立场太敌对。
他认为这些措施能让朝鲜回到谈判桌。
李在明一直公开呼吁特朗普和金正恩恢复核谈判。2019年特朗普第一任期时,谈判就破裂了。当时美国要求朝鲜拆除核设施。
现在的情况比那时更复杂。不对,应该说一直都很复杂。
韩国电视台的演播室里,采访结束后的灯光暗得很快。
冻结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微妙。像超市冰柜里的饺子,解冻后还能不能保持原样,没人知道。
李在明对着BBC的镜头说,特朗普和金正恩或许能重新聊起来。他觉得这两人之间有那么点信任。这话听起来像是给韩国找条出路,顺便捎带上全球和平。
他提了个折中方案。朝鲜不用立刻销毁核武器,先停下来别造新的就行。按他的说法,朝鲜每年多弄出十五到二十枚核弹。冻结算是个临时办法,总比僵着强。
不对,应该说是个现实的替代方案。长期目标还是无核化,但眼下得先让它停下来。
关键在这儿。是死盯着最终目标却什么也捞不着,还是先搞定能搞定的。
金正恩那边把话撂得更明白。朝鲜和韩国在法律上就是两个国家,合并不了。核武器是保命的,不可能扔。除非美国别再念叨无核化,承认现状,才有的谈。
中方发言人郭嘉昆隔天表了态。半岛要稳定,政治解决是正道。各方得看清问题根子在哪。
李在明觉得中俄朝走得近让韩国难办。九月初那场阅兵,普京和金正恩都在天安门城楼上。他说这不是韩国想看到的场面。
可能会更紧地挨着美国和日本。郭嘉昆早前解释过,邀请嘉宾是为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不针对谁。
李在明最近说过要跟美国站一起。可这次采访里他字斟句酌,生怕多得罪人。韩国卡在阵营边缘,旁边就是中俄。他说自己处在真正危险的位置。
局面越来越棘手。但门也没完全关死,总能找个中间地带待着。
聊到俄罗斯时他格外小心。谴责入侵乌克兰,但国家关系复杂。能合作的地方还得合作。
韩国刚当上安理会轮值主席。他说联合国在真和平上做得不够,但还有用。改革安理会?不太现实。
这种谨慎能理解。特朗普上来后,依赖美国的风险明摆着。贸易战谁都躲不开。李在明把对韩关税压到百分之十五,可谈判还是卡住了。
两周前佐治亚州出了件事。移民局在现代汽车厂抓了四百七十五个工人,说是非法移民。韩方说里头约三百是韩国公民。
那个厂子本是韩国承诺把制造业挪到美国的投资之一。这事有点讽刺。
美国移民局特工冲进韩国工厂的画面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穿制服的人员控制着现场。视频截图里能看到工人们被集中看管的场景。
超过三百名韩国工人后来获释回国。这个数字听起来挺庞大。
韩国社会开始出现一些声音。他们质疑当初去美国投资的决定是不是正确。不对,应该说是不是太天真了。
李在明接受采访时表达了作为总统的责任感。他说对公民遭受的苛刻待遇感到深刻责任。用词很官方,但语气里能听出压力。
他直言韩国公司现在可能对在美国投资更加犹豫。这话说得很直接。几乎能想象到会议室里的沉默。
但这位总统又补了句转折。他相信美韩可以利用这件事加强两国关系。
他引用了一句韩国谚语。雨后地更硬。这句话放在这里有点意思。刚下过雨的土地确实会更结实。但前提是雨别下成洪水。
工厂突袭事件发生在上个月。具体日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成了两国关系的一个节点。
投资决策从来不只是商业行为。它背后是信任度评估。现在这个评估表上多了条负面记录。
视频截图里的场景会留在很多人记忆里。尤其是那些决定去海外投资的高管们。他们可能会多看几眼风险评估报告。
李在明试图在责任和乐观之间找平衡。这不容易。雨后地更硬,但要是雨太大,地就先被冲垮了。
杠杠配资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