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了两年义务兵,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兵王?
网上这句话,像一根针,精准地扎在了很多人的心上。
而在深圳地铁那个冰冷的闸机口,事情的开端却异常平静。一位退伍军人,手里攥着那本红色的优待证,客客气气地问了句,能免费坐吗?工作人员的回应同样客气,但也很坚决:不行,我们这儿只认优抚优待证。没有争吵,没有纠缠,老兵道了声谢,转身默默离开,身影消失在人流里。
整个过程,安静得像一部默片。可谁也没想到,这段几秒钟的视频被扔到网上,瞬间炸开了一个舆论的马蜂窝。
那本让老兵碰壁的证,全称是退役军人优待证,2021年才开始统一发放,算是个身份证明,全国的退伍兵几乎人手一本。而深圳地铁规定里提到的“优抚优待证”,门槛就高多了,那是给因公牺牲的军人家属、烈士家属、一级伤残军人这些群体的,能拿到的人并不多。从规定上看,地铁工作人员确实是按章办事,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
但互联网不讲规矩,只讲情绪。有人立马为老兵鸣不平:国家发的证,凭什么到了深圳就不好使了?保家卫国的时候怎么不说分地区?
也有人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不就是两年义务兵吗,年轻人应尽的责任,怎么就想享受一辈子特殊待遇了?这话戳中了另一个敏感点。许多人反驳,别管两年还是二十年,穿上那身军装就是为国家扛过枪的。边疆巡逻、抗洪抢险,那些苦活累活里,冲在前面的不就是这些年轻人吗?和平年代,他们的付出大部分人都看不见,但这不代表不存在。
事情闹大了,发视频的博主出来解释,说这证压箱底几十年了,拿出来就是想怼怼杠精。这话一出,评论区更热闹了。有眼尖的网友立刻指出,这证2021年才开始发,怎么就压了几十年箱底?这条评论被顶上了热评,瞬间让博主的立场变得极为尴尬。本来还中立的网友也开始怀疑,这到底是为了维权,还是为了流量故意挑事?
更有意思的是,有人扒出这位博主的个人主页,资料里赫然写着“兵王”二字。这下好了,质疑声四起。兵王这个称号在部队里分量极重,可不是随便能自称的。一个只当了两年兵的人自称兵王,这在很多人看来,无异于一种对军人荣誉的亵渎。
其实,这种地域性的政策差异一直都存在。在北京、成都、兰州,拿着优待证就能免费坐公交地铁,畅通无阻。可到了深圳、上海,这本证的效力就大打折扣。这种落差感,对很多退伍军人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刺痛。有人自嘲,在老家被人当英雄,到了大城市就成了普通人,心里能没点想法吗?
这事的余波甚至还莫名其妙地牵扯到了几年前阅兵式上的女民兵。因为她们退役后,时常以“阅兵女兵”的身份出现在各种婚礼、商业活动上。上个月就有人发视频,说在侄子婚礼上“偶遇”了参加过阅兵的亲戚。大家对这种“偶遇”已经见怪不怪,甚至有些审美疲劳了。当军人身份和镜头、流量绑定在一起,事情就容易变味。
说到底,深圳地铁拒绝老兵这事,本身不大。地铁有地铁的规矩,老兵也遵守了规矩。真正的问题在于,当“军人”这两个字离开部队,进入到复杂的社会舆论场后,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是一份需要被无条件尊重的荣誉,还是一张可以用来博眼球、换福利的通行证?
没人能给个标准答案,或许也不该有标准答案。只是,当他们脱下军装,回归人海,或许并不奢求什么特殊待遇,只是希望大家别忘了,他们也曾为这个国家和人民,拼过命。
杠杠配资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